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女性 > 妇科疾病

成都本土病例“清零” 一家传染病医院的63天抗疫战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0-5-13 8:55:30 人气: 标签:妇科疾病病例·
导读:眼皮跳吉凶3月19日下午,随着成都最后4名本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出院,成都本土病例迎来“清零”时刻。也是在当日,根据四川省区(市)县疫情高中低风险…

  眼皮跳吉凶3月19日下午,随着成都最后4名本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出院,成都本土病例迎来“清零”时刻。也是在当日,根据四川省区(市)县疫情高中低风险分区分级标准,成都全市22个区(市)县已全部为低风险区。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在当日傍晚发出通报:成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不过,通报也提出,这并不意味着取得了完全胜利,随着复工复产,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风险仍然存在。

  在这场成都抗疫战中,位于东三环航天立交桥旁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承担着70%的患者收治工作,成都累计确诊的144例本土病例中,这里占了102例,成为成都新冠肺炎患者最大的救治中心,站在了抗疫救治的最前线日接到第一例疑似病例开始,到3月19日送走最后一例本土病例,在这过去的63天里,这家传染病医院的数百名医护人员经历着一场场救治,与病毒进行着较量。

  3月19日下午,医院隔离区外,杨铭长舒了一口气。医院收治的最后三名本土新冠肺炎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出院了。回望过去的这两个多月,杨铭觉得接下来,终于能让工作慢慢步入以往的日常了。

  杨铭是成都市公卫中心新冠肺炎应急队队长。1月,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开始传遍全国。1月17日,杨铭接到医院负责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打来电话:“应急队准备要开始工作了,请尽快做员、病房、物资等各项安排和准备。”而在前一天,市公卫中心刚刚从其他医院接回了一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作为医院应急队队长,当天她立即对病房进行了安排。而随着接下来几天电话越来越多,经验丰富的她心里隐约感觉此次疫情并非那么简单。

  1月21日,正在上门诊的她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快来,又有新增了!需要你全力以赴投入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中午,还没来得及脱下白大褂,她穿上防护服就往医院应急楼走。她的战疫就此打响,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她长期驻守在这里,直到今天。

  医院的抗疫动作也在同步进行:进行呼吸道烈性传染病应急演练、对医护人员进行院感培训。正值新春佳节,医院应急队全员待命,他们退掉提前买好的机票,暂缓确定好的行程,加入这场战疫中。

  1月26日,大年初二,成都决定启动市公卫中心二期工程,要用短短15天时间完成装修,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一夜之间,中心将原本在该大楼的三个病区搬迁到了其他大楼。2月8日,二期工程提前完成任务,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床位数从50张增加到420张。

  若现在翻阅成都所发布的新冠肺炎病例变化曲线图,你也能线日开始,成都的确诊病例数呈直线月中旬才趋于稳定。而医护人员的心,也随着变化的曲线,起起伏伏。

  “这是一场难打的仗,至少在最初那一个月是。”回忆起两个月前的事情,杨铭记忆犹新。由于最开始大家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处在摸索阶段,医疗工作也处在一个找“径”的过程。而随着病人越来越多,她们常常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到凌晨,面对巨大的工作量以及患者焦虑地询问,医护人员心理和生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杨铭记得在2月初,国内疫情处于上升阶段,全国各地包括成都在内的确诊病例都在大幅增长,“医院一天就接诊了20例”。为了能更好地收治患者,所有同事都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医院应急队由原来的40多人增加至200多人,增加了白班和夜班的工作因为很多患者都是夜间转院过来,且根据一车一患的转运原则,工作战线被拉得很长,很多医生基本整晚都没办法休息”。

  “病例增加、人手紧张,人人都处于饱和的工作状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红介绍,随着病例的增加除了必须进行的每日安排,在某一个时间段也会同时遇到多个需要救治的病人。“以重症这一块来讲,每天上午要,每个病人进行询问,了解情况,分析救治方案,下午需要开专家会商会,晚上还得继续到病房,甚至要熬整个通宵”。

  不过,希望很快到来。成都于1月29日迎来首位治愈出院患者。而随着出院病人越来越多,也给了医院医护人员莫大的鼓励。红星新闻记者统计,除1月30日、1月31日、2月11日、2月23日、2月29日、3月15日,成都没有治愈患者出院外,其余每日均有患者出院,且单日出院人数在5人及以上的就有12天。其中,单日出院患者数最高的一天为2月19日,这一天成都新增出院病例8人。

  陈红终于可以在她位于住院大楼一角的这间狭窄休息间里轻松地坐下来了。窗外阳光耀眼,蓝色的天空飘着团团白云,远处的大树长出了新芽。楼下,她的同事们正与即将离远的患者挥手告别。

  过去两个月里,陈红几乎把家完全安在了医院,和她的团队将一个个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对每一个危重患者的救治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看着他们好转,又看着他们突然恶化,没有一个是顺利的”。

  陈红所在的重症医学科,收治了这次成都新冠肺炎中所有的危重症患者,他们年龄高,基础疾病多,不少从入院就开始面临着死亡风险。陈红介绍,对这些患者的救治必须是“24小时”的,病房内,一刻也不能离开医生和。

  她向红星新闻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夜晚。2月15日晚,64岁的严女士和73岁的何先生病情急转之下,包括张燕在内的多名医护人员投入到两人的抢救之中,“当时有我们医院的医生,还有来自华西医院的支援专家,涵盖多个学科”。

  严女士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在抢救过程中,心脏一度骤停,医护人员轮番进行着胸外按压,“前后经历了4次,恢复心跳不久又很快停跳。”何先生则同样患有高血压、慢性肾病和心脏病等多个基础急病,“他的血压让人印象深刻,一会很高一会又很低,呼吸也出现衰竭”。

  陈红描述了当晚的抢救情景,严女士和何先生的病房分居在同一楼层的两端,救援在两间病房内同时进行。多名医护人员在两间病房同时进行着抢救,作为科室主任的她来回在两间病房穿行,“一会儿这边情况稍稍有好转了,那边又不行了;一会那边好了,这边又不行了”。

  抢救几乎持续了整个通宵,但遗憾的是患者最终没能救回。“其中严女士是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一进来就已经快不行了,但我们还是了10天。”陈红介绍,“而实际上这次疫情中老年患者的比重是很大的,他们的病症更重,死亡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按照通报,成都确诊病例共有30余名危重症患者,其中有3例死亡。“绝大部分的患者最终还是被我们救了回来,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大的医疗投入以及来自社会和力量的支持,这种投入和支持可以说是罕见的,如果在以往的普通病症中,是难以有这样的效果的。”陈红说。

  57岁的倪先生让陈红印象深刻,他于1月28日入院,2月9日解除隔离出院。“这位患者身上有着不少患者都有的情绪焦虑。焦虑到了什么地步?他连续几天都不能入睡,状态很差,这对于身体本身的康复其实是不利的。”陈红介绍,在中,医护人员注意到了他的情况。

  “他不太会用手机,手机里也基本没有什么应用软件,在病房里不知所措,我们说你要不要看个电视缓解一下,然后他就只盯着中央台和四川台看,而且看的也都是每天疫情的新闻。”陈红介绍,倪先生入院治疗的这期间也正好是全国疫情的上升期,电视里的内容也更让患者难以。

  而另一名80岁的患者则更是如此,该患者是一家医院的退休人员,对医护人员的所有救治手段几乎都要进行询问,并且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在治疗的配合度上一度是不好的。”陈红介绍,且该名患者的情况还曾恶化,“一开始我们看他的情况还不错,结果一周左右,情况很快就急转而下了,当然这也符合新冠肺炎的病程发展,后期采取了大量的手段才将他救回来”。

  陈红介绍,此次疫情,医院重症科前后共收治了30多名危重患者,最高峰时病房内同时有10多名重症患者,而每一个患者救治几乎都经历着波折。不过,这次在医疗配置上却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我们自己医院加上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共有120多人,120多人照顾这10多个人,可见这个医疗配置比例(有多高)”。

  疫情期间,一张洗头照萌到了大家。照片中,两位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婴儿洗头,照片中的婴儿,就是成都最小的确诊病例,只有3个月大。

  小男婴从2月9日开始隔离治疗,到3月10日才出院,杨铭笑着说:“进来才3个多月,出院时都4个月了。”在充满凝重气息的病房,他的出现也给病房的医护人员增添许多欢乐,“孩子很可爱,非常配合治疗,也非常爱笑,我们经常去逗他,看到他笑,我们也觉得很开心”。

  但治疗也是一个问题,小男婴是跟着母亲一起被隔离治疗的,考虑到孩子很小,病情也不能由其,所以医生主要通过细心观察来判断他的病情变化。在用药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小,也并未使用非常特殊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喂药也是一个难题,医生只能通过针管喂药,在进行一些日常检查,包括抽血、做CT等,也大多借用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患儿的病情演变。

  而让医护人员感到有些棘手的是,由于患儿母亲是个新手妈妈,在带孩子方面没有经验,且在因被感染后,也承受着周围亲戚朋友的,心理压力很大,一度给医护人员放话:“我带不来孩子,你们来帮我带!”尽管如此,医护人员也耐心劝解,只要力所能及都会帮忙。“帮她买紫草油为孩子护理、帮孩子洗头、给孩子做枕头,还教她一些护理方法。”杨铭说,好在孩子在整个住院期间病情一直都很平稳,没有经历一波三折,最终顺利出院。

  小男婴的一家四口都感染了,包括他的妈妈、奶奶以及曾祖母。79岁的曾祖母也曾让医护人员捏了一把汗。中心应急二科医疗组组长何沅鸿医生说,孩子的曾祖母其实刚来的时候病情还不算太严重,“就是有点咳嗽、咳痰、气紧”。但由于她年龄比较大,再加上危重症主要集中在年龄大和合并有基础疾病的病人身上,所以她也是最容易出现病情变化的,为此,他们一直在密切关注。后来,医生通过CT,看到她的肺部有感染,且在加重,结合她年龄大,就把其转到重症病房去了。最后经过治疗,她的病情也出现好转,又从重症病房转了回来。现在,他们一家四口都已先后出院,正在当地进行隔离观察。

  36岁的邢女士在3月18日晚接到了医院的消息,她可以出院了。接到消息的还有61岁的徐女士,54岁的钟女士。她们是成都市公卫中心最后的三名本土病例。

  邢女士迫不及待地跟家人视频,一度喜极而泣。她已经在医院待了35天,这一天已久。“她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终于可以回家了,我们也跟着高兴,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加了微信,给她送上了鲜花。”邢女士所在病区的主管长姚蓉说。

  3月19日下午,出院离开前,医院为3人开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在现场,姚蓉流下了眼泪,她说:“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今天送走她们,为他们高兴,也为自己高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终于能轻松片刻了。”

  “她们跟我们以往送走的患者是不一样的,一场疫情,我们彼此都身处其中,这段特殊时期的相处会让我们彼此都记忆深刻。”姚蓉说。

  面对的采访,邢女士再次落泪:“终于能回家了,太想家了。”这是她人生中最长的一次住院,经历着、孤独和不安,也感受着医护人员的温暖,“谢谢他们,他们太辛苦了,没有他们,我也许就没有办法走出来”。

  一旁的钟女士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她在这里已经待了36天,有记者问她此刻的感受,她握紧拳头鼓劲:“希望我们就是真正的最后一批了,为自己加油,为医护人员加油,成都加油,武汉加油!”

  除了成都市公卫中心的3名本土病例顺利出院以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名本土患者也在3月19日下午走出了隔离区。

  至此,成都所有本土病例全部出院“清零”。同时,根据四川省区(市)县疫情高中低风险分区分级标准,成都全市22个区(市)县已全部为低风险区。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在当日傍晚发出通报:成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不过,通报也特别提出,这并不意味着取得了完全胜利,随着复工复产,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风险仍然存在。

  迎着阳光,邢女士坐上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救护车,她接下来还将回到当地进行集中隔离。救护车经过住院大楼、门诊楼向大门驶去,她手握花束,坐在车窗前,脸上无比轻松。

  医院大门旁的草地,一群站成了两排,摆出一个大大的“V”字,前方摄影师摆着手势按响了快门。这一刻的轻松同样属于她们。(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章玲 王欢)花椒苗价格http://zhongxinmiaopu.51sole.com/,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